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与文化交融——保靖县农村特困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0 字体大小:

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与文化交融

                              ——保靖县农村特困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报告

保靖县移民局

20141111日)

 

启动移民避险解困,解决移民安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库区移民在2020年前实现全面稳定脱贫目标的顶层设计、高层谋划,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为实现省委省政府“特困移民同步进入小康”的庄重承诺,我县把做好避险解困工作作为改善移民生存条件、积累试点经验的重大政治任务,创建机制,主动作为,多轮驱动。克服资金筹集难、土地调整难、矛盾协调难、稳定维护难等多重困难,遵循“形成特点、打造亮点、突破难点”的思路,按照“三个一”(一个安置点寻求一种安置模式,探索一条安置路径)的方式,举全县之力推进,力促进全县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高标准、严要求,我县避险解困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截止目前,已高标准落实搬迁户14356448人,提前完成了房屋建设任务。其中,就地搬迁3771714.5人;跨乡镇安置1041.5人;购商品房2461155.5人,已入住;八个集中安置点情况:桐木棋安置点3301479人,已分配到人,正与廉租房建设同步进行水电安装;民欣家园安置点137620人,已入住;碗米坡安置点103455.5人,分配到户,正组织搬入新居;兴隆安置点147615人,已入住;和平安置点1042人,已分配到户,部分正在装修;卡湖安置点1150人,已入住;那甫安置点1353人,已入住;府库安置点51222人,已全部入住,进城安置率、集中安置率均达到63%

     二、多举措、聚合力,积极创新避险解困工作长效机制

     (一)坚持“高位推动”,完善政府主导机制。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特困移民避险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专抓省为民办实事避险解困工作。县委、县政府把库区发展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及时研究部署移民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库区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库区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加快推进省为民办实事避险解困和移民绩效考核工作。

     (二)坚持“协作联动”,完善资源整合机制。县委、县政府按照“统一规划,作用互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切实解决避险解困项目的“一揽子”问题。去年以来,共整合部门资金约1.3亿元。土地调整由国土部门无偿调拨;县住建局负责安置点所建房房屋的验收,并将安置点移民纳入2014年下半年或2015年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计划;县林业局负责安置点房前屋后及山头水边的绿化工作,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实施;国家保靖供电公司负责安置点供电工程建设;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安置点农村客运站工程建设;县体育局负责完善安置点体育健身器材;县能源局负责安置点的路灯安装;县水利局负责将安置点供水纳入2015年农村安饮项目计划;县消防大队负责安置点消防设施建设;县文广新局负责安置点的有线电视和网络建设安装。确保避险解困工作有序、快速推进。

     (三)坚持“督查促动”,完善绩效考评机制。采取倒排工期方式,定期召开调度会,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加快工作进度。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按月进行督查,逐乡点评,通报进度,力促工作落实。

     (四)坚持“示范带动”,完善示范引领机制。县避险解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县移民局全体工作人员、乡镇相关工作人员自觉放弃节假日休息,采取“5+2”、“白+黑”工作方式全天候开展工作,全过程参与。集中安置点的工作人员,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工作环境中坚守岗位,帮助解困避险搬迁户解决实际问题,受到移民肯定。

     (五)坚持“平安拉动”,完善和谐创建机制。始终把库区稳定工作作为移民工作的重点,狠抓库区稳定工作,努力构建平安库区、和谐库区。按照“三不二要”原则落实,即:不等、不拖、不推;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如有特殊原因确实一下子难以解决的,要认真做过细的群众工作,争取广大移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目前,全县移民库区社会基本稳定,近几年来没

有发生一起群体性移民到省、州上访的事件。

     (六)坚持“造血驱动”,完善长效扶持机制。坚持扶贫先扶志,教育移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建设美好家园。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不断增强搬迁移民创业致富本领,鼓励搬迁移民发展第三产业,稳定增加移民收入。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发展库区产业,截至目前,移民局、柑橘办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新建复兴镇和平村“千亩农业观光园产业基地”,计划整合150万元/年完善该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搬迁移民所在地的区域特点,移民局整合农业局、茶叶办、黄金茶专业合作社1000余万元,新建碗米坡镇迎风村“千亩黄金茶产业基地”,目前完成1060亩建设,2016年前建成高效标准茶叶示范园5000亩;投入50余万元建立比耳镇兴隆村烟叶及网箱养鱼示范基地;投入60余万元新建复兴镇那甫生猪养殖场及毛沟白云山黑猪生态养殖场。

三、寻路径、出特色,努力探索避险解困工作模式与范例

     (一)突出人与自然,着力打造避险解困和旅游规划相结合的范例。

保靖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是土家文化、土司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西兰卡普、酉水号子、茅古斯等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州将酉水河流域土家文化旅游纳入《湘西州十二五旅游规划》,里耶镇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我县统筹谋划,整体布局。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建设与文化交融,力求将文化融入到建设当中。碗米坡、兴隆和卡湖安置点正处于酉水河流域起点和中段。沿河而上,各安置点均按照土家风格建造,青砖小瓦、雕梁花窗、流檐翅角,俨然一幅“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的江南水墨画意境。碗米坡安置点共126栋房屋,依山而建,傍水而立,自然分成六级,仿佛一座江南布达拉宫。以山水为纽带,以风光为脉络,融自然景观与民俗风情于一炉,集游乐、观赏、休闲为一体,实现旅游和传统文化的融合。随着湘西文化旅游的崛起,安置点既是“酉水移民风情村”,更能很好地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和增收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偿试。

(二)突出移民市民化,着力打造避险解困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同时,省委、省政府对各县市下达了年城镇化率不低于2%(我县每年不低于6000人)的控制指标,我们责无旁贷地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结合廉租房建设,积极实践“农村移民市民化”,移民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我县桐木棋安置点建设廉租房552套,民欣家园安置点建设廉租房144套,和平安置点建设特色民居10套,合计706套用于避险解困项目,可解决特困移民3000余人住房问题。三个安置点均在县城建设,3000特困移民同步成为市民。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几百户特困移民子女告别了牛栏旁读书、板凳上写字的历史,走出大山,感受外面世界的精采,同城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成为名符其实的“城里人”。

(三)突出部门联动,着力打造避险解困和危房改造、重点工程相结合的范例。

我县比耳兴隆安置点地处酉水河流域中游,是原隆头乡政府所在地(撤乡并镇后隆头乡隶属比耳镇),街道规划、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学校、医院、幼儿圆、集贸市场等功能相对齐全。迁清公路从安置点经过,距城里仅半小时车程。黄龙山大桥连通龙山县,距离也仅一河之隔。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交条件,有利于该安置点逐步成为比耳镇的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2002年碗米坡电站蓄水时,搬迁匆忙,地基夯实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安置点155栋房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据地质勘测结果,房屋开裂是因为地基不均匀沉降所致,不存在地质滑坡风险。如果整体搬迁将耗资过亿,地基加固处理经济社会效益更高,因此,经过充分论证和征求移民意愿,该安置点采用地质加固和危房改造的办法进行处理。移民避险解困资金用于地质灌浆加固,仅需资金300余万元。整合危房改造和特色民居资金160余万元用于房屋改造,剩余资金用于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避险解困资金的使用效益,也解决了移民的安全隐患。

(四)突出长远福祉,着力强化避险解困后续扶持和管理。

面对6448人的避险解困人群,特别是4200多人的集中安置移民(实际人数将超过5300多人),有的进城安家,有的跨乡跨县,有的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些人群的生产生活和管理问题犹显突出,将是一个事关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庞大的系统工程。生产生活条件的保障,就学就业的改善是搬迁移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是避险解困工作成败的保障。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专题调研避险解困工作后续扶持和管理工作。目前,我县起草的《保靖县特困移民解困避险集中安置区管理暂行办法》,已经通过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不久将出台。《办法》从生产生活、产业帮扶、就业培训、社会管理、户口管理、医疗保障、子女就学、养老保险等八个方面进行明确,确保特困移民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分享到:
关闭 打印